来源:中国科学报 发布日期:2022-8-28 作者:崔雪芹
会议合影。(主办方供图)
地球经历长期演化,形成适合人类生存的宜居环境。人类诞生后的活动对整个地球系统自然演变产生了深刻影响,产生的全球变化日益威胁地球的宜居性。
8月24-25日,以“地球系统与全球变化”为主题的第S68次香山科学会议学术讨论会在北京召开。会议从固体地球、海洋、大气、生态环境等不同学科综合的视角,对地球多圈层物质能量循环、资源能源赋存机理以及气候环境变化驱动因素等国家重大需求和科学前沿问题进行了深入讨论。
会议由中国科学院院士朱日祥、戴民汉、金之钧、张人禾及中科院植物所研究员马克平担任执行主席。来自国内近30家单位的50余名专家学者应邀出席会议。
朱日祥表示,长期以来固体地研究和地表圈层研究连接不够紧密,希望通过此次会议的召开,让不同领域的科学家思想产生碰撞,强化学科交叉融合,促成未来从地球系统的整体视野去看地球的演化趋势和我们人类面临的问题,开展地球系统动力与地球宜居环境整体研究,为国家急需的资源能源和“双碳”目标的实现提供前瞻理论与技术支撑。
金之钧认为,开展多圈层动力过程整合研究,这是继板块构造理论之后可能形成的一个重大理论突破点,也是我们地球系统和全球变化能够协同研究的一个关键抓手。此外,地球系统与全球变化的研究要更加突出与数学、物理等基础学科的结合,从系统论、统计学的角度思考,把地球作为一个大系统加以统筹研究。
与会专家建议,未来要进一步强化顶层设计,特别是在观测网络的建设与数据共享方面,要努力破除现有体制限制,建设和整合支持模式研发的多要素、多界面联网协同观测体系。同时,建议国家将地球系统模式作为大科学工程加以支持,在发展地表地球系统模式的同时,构建地球内外圈层联动的新型模拟系统,创新人类的地球观。
与会专家强调,要以复杂系统的角度,打通时空隧道,开展地球系统与全球变化研究,确保地球生命支持系统安全。
为期两天的会议针对地球内外系统的联动机制、地球宜居性演化过程和关键因素、全球变化特征与机理、全球变化适应与应对、数值模拟与观测网络建设、生物多样性及关键要素、陆地水循环等发展方向以及关键科学问题展开深入讨论,有效推动了地球系统与全球变化的交叉研究,为应对气候变化、地球资源和能源可持续开发利用等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战略实施提供科技支撑,为深度参与和引领全球气候治理及国际谈判提供科学依据。
Copyright © 古地磁与年代学实验室 京ICP备05029136号 地址: 北京市北土城西路19号古地磁实验室 邮编:100029 电话:010-8299836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