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地磁与年代学实验室
实验室动态
当前位置:首页 > > 实验室动态

【国新办】朱日祥院士参加国新办科技工作者中外记者见面交流会

文章来源:地3楼518会议室  |  发布时间:2018-03-28  |  【打印】 【关闭

  

发布日期:2018-01-24 13:13 来源:国务院新闻办

文中引述部分采访内容。

袭艳春:

女士们、先生们,上午好,欢迎大家出席国务院新闻办公室的中外记者见面会。今天,我们非常高兴地邀请到五位科技工作者和大家见面作交流。下面,我先介绍一下这五位科技工作者,他们是:中国科学院院士朱日祥先生、华中科技大学副校长骆清铭先生、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副院长蒋立新女士、东北大学教授王昭东先生,中科院遗传发育所研究员王秀杰女士。我们今天请的五位里面有两位就是女同志,说明科技工作者当中的女性现在也是越来越多了。

下面,我们先请五位科技工作者逐一作下自我介绍,然后再和大家进行互动交流。首先,请朱日祥先生作介绍。

 

朱日祥:

各位媒体朋友,我叫朱日祥,是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的研究员。大家看到,今天在座的各位中,我可能是唯一一个白头发的。我出生于50年代,经历和教育背景也有着那个时代的特征,我做过农民,当过工人,也当过工农兵学员。在改革开放的大潮中,我非常有幸成为中国科学院土生土长的博士,也是科学院这所大熔炉把我锻炼成中国科学院教授。我很荣幸在2003年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是党和国家把我培养成一个有知识的人,我的家族是从我这一代才开始有文化的,我的上一辈人都没有念过多少书,我能有今天,是党和国家对我的培养。我主要从事地球科学研究,大家知道,地球科学主要是研究我们生存的地球的形成、演化,以及与民生和国家安全密切相关的一些资源、能源,还有灾害的防治。我们的责任就是去研究它,使我们生存的地球成为一个更加宜居的家园,这就是我研究的领域。谢谢各位。

袭艳春:

谢谢朱日祥先生。下面请骆清铭先生做介绍。

骆清铭:

我叫骆清铭,来自华中科技大学,我的研究方向叫做生物光学成像。常言道,眼见为实,我们的任务就是研发各种各样新的影像方法,把生物体特别是人体看得更清楚、更全面。我们在座的每个人都有一个小宇宙——大脑,这个脑有1000亿神经元,每个神经元也叫神经细胞,还有成千上万个神经元相连接,最后构成三维空间上的网络。有人说浩瀚的宇宙被称为科学里最后的前沿,跟宇宙相比,我们的小宇宙这个脑更复杂、更有挑战性。我和我的团队在过去的十多年研发了一种新的成像方法,现在是把鼠脑内每一根神经元、每一条毛细血管都可以展示出来,这项工作在国际领域期刊《科学》上发表之后,曾经被评为中国科学的十大进展新闻。最近,美国脑计划也用了我们这个技术帮助对大脑里的神经元类型进行统计,通俗的讲就是进行普查,也用这个方法研究神经元之间到底是怎么连接的,有没有连接?我也很希望这个技术将来能够为理解认知脑功能以及探索意识的本质发挥作用。谢谢。

袭艳春:

下面请蒋立新女士做介绍。

蒋立新:

尊敬的各位媒体朋友们,大家上午好。首先非常高兴有这个机会跟大家进行交流,我来自国家心血管病中心、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我是一名心内科的临床大夫,可能跟很多大夫不同的是,我的成长经历是1989年大学本科毕业之后到1998年这十年间是每天都“滚”在临床工作中。我觉得自己生来就是做大夫的,也非常喜欢这个职业。很巧合的机遇,我1999年开始跟英国牛津大学合作,从那时候起到现在我们做了一系列大规模多中心临床研究,应该说这个经历成为我事业方向的一个最重要转折点。我们近20年所做的大量研究,不仅为中国的老百姓带来了益处,同时也改写了数十项国际指南,所以其他国家的病人也从我们研究当中直接获益。近些年来,由于我承担国家重大公共卫生服务项目,我也从像阜外医院这样的大医院到了国内欠发达地区的基层机构,比如说乡镇卫生院,甚至是村卫生室进行工作。
我现在还担任世界卫生组织全球协调机制慢性非传染性疾病联合主席,这样的经历又使得我有机会到欧洲、美国一些先进的医院和非洲条件比较简陋的基层去看一看。这些经历确实使我的思维方式以及看待问题角度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我对课题方向和要解决的重大问题的选择,和我当时做大夫的时期相比,已经发生了实质性的改变。这也就是为什么近五年我带领团队在英国《柳叶刀》杂志上发表了五篇文章,为我们国家的临床医疗质量提升和重大公共卫生问题解决,都提供了重要科学证据支撑。今天非常高兴跟大家见面。谢谢。
袭艳春:

感谢蒋立新女士。下面请王昭东先生做介绍。

王昭东:

尊敬的各位记者朋友们,今天能到这个场合十分高兴。我叫王昭东,来自东北大学轧制技术及连轧自动化国家重点实验室,目前担任先进轧制及热处理科技部重点领域创新团队负责人。我们实验室的理念是“制造绿色 绿色制造”。经过20多年的努力,我们研发的先进热轧钢材新一代TMCP控制轧制控制冷却技术,已经构建起我们国家独特的资源节约型钢材生产体系,这个技术它可以使钢材的强度提高100兆帕,吨钢的成本降低100到200块钱,这个技术可以应用到80%以上的热轧钢材。我们所研发的另外一个技术叫特种钢板辊式淬火技术,可以为钢厂生产像海洋工程、水电核电等特种钢板提供关键的热处理技术上的支持和装备上的保障。
我们的这两个技术目前在国内主要的大型钢铁企业的50多条生产线得到了应用,年生产规模达到了4000万吨。近期,我们这个技术也得到了国外先进钢铁企业的重视,他们主动和我们合作,希望来引进我们这个技术。
我们这两项技术分别在2017年和2014年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从今后来看,我们要更加加强产学研融合,坚持把论文写在祖国的大地上,服务于国民经济的主战场。谢谢大家!

袭艳春:

谢谢王昭东先生。下面请王秀杰女士做介绍。

王秀杰:

各位媒体朋友大家好,我是中国科学院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的研究员王秀杰。我从1998年在南开大学获得学士学位之后,很荣幸被教育部保送到香港科技大学攻读硕士学位,之后又到美国洛克菲勒大学攻读博士学位,在2004年底通过中科院“百人计划”项目,加入中科院遗传发育所,目前也兼任科技部重大科学研究计划的首席科学家和中华全国青年联合会科技界别的副主任委员。在2017年很荣幸当选十九大代表,参加了举世瞩目的党的十九次代表大会。我的专业是生物信息学,主要就是用计算机来处理生物学大数据,来发现其中的规律。具体来讲我们主要研究一类叫做非编码RNA的调控分子在细胞内的功能。过去这些年我们的团队发现了调控心衰的microRNA,调控干细胞多能性的microRNA等。我在2007年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的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应该也算是我们国家获得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年龄最小的人之一。过去这些年我的团队和我本人也分别获得中国青年五四奖章,全国三八红旗集体和全国五一巾帼标兵等荣誉。我本人也在2014年和2016年分别作为第二完成人和第四完成人获得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谢谢大家!

袭艳春:

谢谢王秀杰女士。从几位科技工作者简短的介绍中,我们也能够知道,他们都是在各自领域里付出了艰辛的努力成为了佼佼者,也正在为国家的发展做着贡献。相信大家一定有很多关心的问题,下面我们就进入答问环节。按照惯例,提问前请通报一下所在的新闻机构。

中央电视台新闻中心记者:

非常荣幸见到各位科学家。十九大报告后,我们国家不断地在强调科技发展取得的一些重大成就,从十八大到现在,我们科技记者也见证了很多成就。今天也见到各位,你们是历史的见证者、亲历者和创造者,想请问你们有哪些印象最为深刻和最有感触的体会,有哪些故事可以跟我们分享一下吗?

蒋立新:

非常荣幸我能够作为第一个回答,刚才我已经介绍到我既是一个临床的实践者,也是临床的研究者。我最深的体会有两条:第一条,在十八大以来的五年多的时间,我们从未有过的国家从科技创新的体制和改革方面密集出台了一系列的政策,而且改革的力度之大、密度之高是前所未有的。对我们这类做大临床研究和解决重大公共卫生问题是千载难逢的机会。另外我还要强调,从我们的角度来看,国家在整个的研究导向上更加注重实效,以解决问题作为一个很重要的出发点。一个典型的例子,大家知道我们国家实际上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我们的健康水平逐渐在提高,人的寿命是更长了。因此我们心血管为首的慢性病的总体负担还是比较大的。另外,我们国家不同的医院或者机构之间医疗服务的质量还存在着一定的差异,特别是我们的基层医疗卫生服务的能力也还存在着很大的改善的空间。像在这样的背景下,为了应对这些挑战,国家专门出台建设国家的临床医学研究中心,因为临床医学研究是解决这些问题的最重要手段之一。国家临床医学研究中心的成立,意味着国家会从整个提高临床研究的能力、体系、平台、资源和人才专业化的培养方面进行总体的布局,可以迅速提高我们国家临床研究的整体能力,为应对这些重大慢病的挑战奠定非常强有力的支持。这一点大家可以看到更加注重实效,而且改革的力度更大,给我们创造了更多、更宽松的科学研究的环境。我觉得自己非常幸运能够赶上这么好的一个时代。谢谢大家!

骆清铭:

我也谈谈我的体会。我觉得一个最大的感受是我们国家科技创新的环境有非常大的改变,一方面大家认识提高了很多,在中央的报告里也说到作为科技创新是我们提升社会生产力和综合国力的战略支撑。另一方面,从中央到地方各级政府对科技创新不仅仅是说号召大家提高认识,还有实际的行动,我以自己成果的过程讲一下体会。我们做的叫做全脑网络可视化,显得很专业,实际上就像大家用的摄像机一样,我们要想把这个目标看得更清楚,范围看得更广,当然我们现在对象是脑。一开始我们只是拿到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大家知道自然科学基金支持的都是自由探索的项目,在基金的支持下我们研发了这个仪器,这个阶段是在实验室的阶段,是属于原理性的样机,我们也发了论文。一般大家都知道可能很多工作到这时候就结束了。后来一个偶然的机会,科技部的一位领导到我们那儿调研,看到我们这个成果,就鼓励说,你这个应该申请国家重大科学仪器设备专项,要想办法把这个仪器产业化。我们的教授就没想这么多。我们说怎么弄?他们就给我们指导。后来这个项目执行几年之后取得非常好的效果,在国内外产生很重要的影响。2016年8月8号新闻联播的头条专门对我们这个工作做了报道。报道之后,江苏省产业技术研究院有位领导看到这个消息之后,主动给我们牵线搭桥,这件事情就得到了江苏省、苏州市和苏州工业园区的重视,他们重视之后,就对我们这个成果进行支持。基金会给我们是原理样机,科技部是给我们原理样机做成产品样机,地方政府让我们做什么呢?把这个样机进行放大,我们就建设了50套设备,叫做应用示范。从原理样机到应用示范这是科技创新的全链条。这个应用示范工作很快在苏州工业园区建了成像平台,引起了国际上高度重视。2017年8月17号,学术期刊《自然》专门对我们的工作进行了报道,用的题目是中国建立了脑成像的工厂。其中有评价说用这种规模化、标准化去研究脑,将会改变神经科学研究的方式。同时他也说,像基因组测序的技术一样,我们这种高通量测绘脑的技术,将会为我们研究神经元之间的连接,理解脑的功能发挥非常重要的作用。从这个故事可以看到整个链条我们在发展过程当中得到了政府各级部门的大力支持,也使我们这个技术最终至少在目前来说是处在引领的位置。当然我们下一步希望把这个技术产业化,因为真正应用才能谈得上是真正的引领。通过我自己的发展历程,我最大的感受是创新的环境有非常大的改变。谢谢!

袭艳春:

骆校长是给我们讲了一个故事,在这个故事里我们可以看到科技成果转化媒体也发挥了很重要的作用。

王秀杰:

我想再补充一下,刚刚两位教授都已经提到了,十八大以来我们国家出台一系列的政策,对科研的经费投入也大幅提升,我们的科研成果层出不穷,尤其习近平总书记在不同的场合多次强调科技创新的重要性,我们科研人员感受到莫大的鼓舞和激励。作为一名来自中国科学院的研究人员,我最大的感受是自豪。因为在十八大以来,在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指导下,我们中国科学院启动了率先行动计划这样一个改革措施。率先行动计划打破研究所之间的界限,根据科研项目、科研目标来组织研究团队,这样的改革使得我们中国科学院这样一支科技战略国家队的集体攻关优势得到进一步发挥,我们的创新能力和水平都有了显著提升。在过去这些年中国科学院也取得了一系列在国际上起到重要引领作用的科研成果。比如十九大报告中提到的“悟空号”暗物质探测卫星,“天眼”射电望远镜,还有“墨子”号量子通信卫星,这都是通过协同攻关取得的让世界瞩目的科研成果。报告中提到另外三项成果中的蛟龙和天宫也是中国科学院和其他部门的研究人员合作完成的。这种合作研究的力量得以进一步的彰显。
我本人在十八大以来得到国家支持的战略科技先导专项项目,能够开展干细胞和器官再造方面的研究,我参与的干细胞与再生医学战略先导专项在结题的时候在中央部门的绩效评估当中是排名第一的。在1月8号召开的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上,我们研究所的李家洋院士领衔的“水稻高产优质性状形成的分子机理及品种设计”这个项目获得国家自然科学一等奖。这种集体攻关的优势在“两弹一星”时期发挥了很大的作用。昨天我们白春礼院长在我们院的年度工作会议上也进一步总结了率先行动计划以来取得的重大成果,并且号召我们进一步深化改革,做好国家科技力量的排名兵。我们也期望在未来有更多更好的科技成果汇报给大家。谢谢!

王昭东:

我补充一句,对我来说感触最深的,我们的研究结果特别是现在更容易从实验室走向生产线了。我们的科技成果转化这种速度大大的加快。像我们学校是冶金行业背景特别强的高校,在这种大的背景下,我们东北大学的科技成果转化能力和经费也走到了国内的前列。我们能够深深的感受到这一点。谢谢。

 

人民日报记者:

今天很荣幸与各位老师见面,这里面有我们平时仰慕已久的各位科学家,像中科院院士朱日祥老师和科技新秀王秀杰老师,还有做转化医学的蒋老师,还有各位老师。我有两个问题:第一,十八大报告里提出强化基础研究,加强应用基础研究,要求在重大原创成果和基础上有新的突破,这好像是在我们国家无论是党代会历史上还是其他会议上第一次提出来,这是前所未有的。想听听各位老师对这个事情的理解。第二,各位老师讲到近些年我们国家的科研环境有非常大的转变,如果想继续变得更好的话,请问各位老师对它的期望是什么?谢谢。

朱日祥:

从我自身的经历来说,基础研究是科技创新的源泉。比如我们回顾地球科学领域,大家知道在40年代的时候,如果上世纪40年代谈到石油和天然气,全世界的人一定认为像在海相的沉积物中才有石油和天然气,但是当时中国的科学家通过独立的研究中国的地质条件,提出陆相的沉积物中一样可以有石油和天然气。这就是中国科学家提出的著名的陆相生油理论。正是在这个理论的指导下才有了我们建国以后的大庆油田。在我看来,在中国大地上发现石油对中国的经济的发展是至关重要的。这是基础理论研究对推动科技创新和国家发展的一个实例。

第二,在座的可能即使不学地学也知道板块构造理论。我们的海陆是可以变迁的,正是因为板块理论的建立,使全球的资源和能源的格局发生了重大的变化。在这个理论之前,大家可能不知道到哪儿去找金矿。今天我们就知道应该是在那些大洋向大陆俯冲的边缘地带去找矿。一些基础理论带动了很多科学和技术的发现,这是基础理论研究对科学创新的重要性。

谈到我们国家,我自己切身的体会是,刚才您问到特别是十八大以来,国家加大了对基础理论研究的支持。就我自己从事的地学领域来说,过去大家知道板块构造理论解释了地球70%的大洋板块是怎么形成的和怎么消亡的,但是没有人明白我们生存的30%的大陆是如何形成和如何消亡的。我们也是在国家的支持下对这一科学前沿做了研究,通过这项研究,我们会进一步的认识到,大概海陆的相互作用是形成我们今天这个地球,特别是适宜人居住的星球的一个非常非常重要的地质过程。也是在这个理论的指导下和国家的支持下,我们做一些技术的研发,大家知道我们全世界现在在寻找矿产资源的深度上,大概发达国家可以到4000米的深度,我们中国目前还是在1000米以浅,这不是资源上的限制,而是我们在勘探手段上的限制。近些年来在国家的支持下,也是在中国科学院先导专项的支持下,我们做的深部探测装备的研发也取得了一些突破和进展,中央电视台也对此做过专门报道。我们这些研究成果是为国家走向深部提供了国之利器。我想,这就是基础理论研究和科技创新推动国家经济发展的一个,我自己经历的切身的例子。

袭艳春:

最后王昭东老师的这句话也说出了五位科学家的心声,也说出了我们所有科技工作者的心声。今天和大家交流的时间不长,就一个多小时的时间。有从农村走出来已经成为院士的60多岁的朱日祥院士,他对中国的发展,尤其是基础研究做出了突出贡献;有不但自己从事研究,同时也在教书育人的骆清铭校长;有蒋院长这样很靓丽的女士,不仅自己在做研究,为国家做着贡献,还在国际上广泛开展交流合作;王昭东老师刚才已经慷慨激扬介绍了自己把研究成果转化为实际生产力的生动案例;王秀杰很年轻,又是女性。他们让我们真的看到中国科技发展的未来。今天我们请到五位科技工作者和大家来面对面的沟通交流。他们既谈了感受谈了畅想,提到了初心,也表明了决心。我相信,我们国家的科技创新会一步一步很坚实地继续迈进下去,而这样的迈进步伐,离不开我们在座的科学家们和所有今天没有到场的科学家们默默无闻的、耐得住寂寞的贡献。所以,也希望媒体朋友们更多的关注他们、理解他们、支持他们。我们来一块儿关注中国的科技创新、科技发展。

Copyright © 古地磁与年代学实验室 京ICP备05029136号
地址: 北京市北土城西路19号古地磁实验室 邮编:100029 电话:010-829983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