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地质地球所微信公众号 发布日期:2019-10-1 作者:朱日祥 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
2018年8月7日,刘光鼎先生安详地离开了我们。从此,我们研究所失去了一位战略科学家,我们国家失去了一位伟大的战略科学家。在先生逝世一周年之际,我们追思先生的丰功伟绩,更加深切地体会到一个战略科学家对国家发展的重要,更加由衷地体会到先生那种战略科学家的长远目光和宽阔胸怀。
先生在世时,常对我们讲起:“不谋万世者,不足谋一时;不谋全局者,不足谋一域。”这句话出自清代陈澹然的《寤言二·迁都建藩议》,意思是说,看问题要从长远利益出发,办事情要从全局角度着想。即使是一时之事,一域之事,也要从长远的角度和全局的高度去思考、去谋划,否则会一事无成。这就是战略眼光和战略胸怀。先生就是这样一位具有战略眼光和战略胸怀的大科学家。
1
1989年6月,我从中国科学院地质研究所获博士学位,来到中国科学院地球物理研究所做博士后。正是这年6月,刘光鼎先生由地质矿产部调到中国科学院地球物理研究所任所长。机缘巧合,自此,我有了在先生身边学习和工作的机会。与先生的第一次交谈是当年10月,我到办公室拜见先生,算是报到。由于紧张,几乎不记得当时和先生谈了什么。第一次与先生一起野外考察是到山东烟台,记得先生要求我们这些学地球物理的年轻人要多跑野外,多看地质现象,他特别强调地球物理与地质相结合。后来我才逐渐认识到,先生这样强调地球物理与地质相结合,既是他多年亲身工作的宝贵经验,也是他为地球物理学科发展指出的光明大道。
先生早年在北京大学学习理论物理,1951年毕业实习期间,听从国家安排,开始学习地球物理,投身到祖国石油勘探事业中。1952年毕业后,先生怀着理想与信念,参加了北京地质学院的建院工作,筹建物探系。1958年,我国第一个海洋物探队组建,先生被任命为队长。1963年起,先生参与筹建地质部南京海洋地质科学研究所,1964年任该所地球物理研究室主任,并开始了他的海洋石油地质研究生涯。
石油地质研究综合性很强,尤其是海洋石油地质,需要地质学和地球物理学等多学科知识。正是从这时起,先生开始学习地质学,即使是在“文革”中被关进“牛棚”,先生也从没有间断过学习。先生曾对我们说,自己的地质知识是从朱夏先生那里学来的。原来,在他被关“牛棚”期间,曾辗转获取朱夏先生的大量译著手稿。他如饥似渴地反复阅读,并结合自己的认识与体会做了笔记。先生后来把这些笔记整理成《海洋底的探测技术》《大洋洋脊》《海底横向大断裂》《岛弧与海沟》《环太平洋地震带》《大洋磁条带异常》《海底热流》《大洋盆地的演化》等文发表。“宝剑锋从磨砺出”,当先生从“牛棚”中走出时,已经步入地质学家的行列,学会了运用岩石圈板块大地构造的理论观点来认识各种地质和地球物理现象。
先生自1960 年开始进行海上地质调查,踏波逐浪二十多年,积累了28 万测线千米的地球物理资料,先后在渤海、东海陆架、珠江口、琼东南和莺歌海等近海大陆架地区发现了一系列新生代沉积盆地及含油气构造,他领导的“中国海地质构造及含油气性研究”项目于1982 年被授予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1984 年,先生着手组织国家重点攻关项目“寻找大油气田的理论与方法技术研究”,并开始主编《中国海区及邻域地质- 地球物理系列图( 比例尺1 ∶5000000)》,于1989 年完成,系统地总结了中国海30 年的地质地球物理综合研究工作,编绘出海底地形图、立体地貌图、空间重力异常图、布格重力异常图、磁力异常平面剖面图、地球动力学图、地质图、大地构造图和新生代沉积盆地图等一系列图件,揭示了我国近海沉积盆地的基本结构和形成演化规律。这些成果后来于1992年由地质出版社出版,并于同年获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上述系列图中有8 幅被国际太平洋与大西洋编图委员会(GAPA)录入世界大洋图集。对中国海的长期研究与贡献使先生于1995 年当选为联合国大陆架界限专家委员会成员,在国内外被誉为“中国海洋地质之父”。但先生自己总是说:“那不是我一个人的功劳,没有朱夏等老同志出谋划策,没有集体协作是不可能的。”
刘先生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调任中国科学院地球物理研究所所长的。当时,地球物理研究所缺乏明确的发展方向,科研条件与职工住房等与兄弟研究所相比都比较落伍。刘先生就任所长之后进行了认真的调查研究,认为从根本上讲,是由于没有把握好地球物理学的发展方向。因而,研究所的科研目标模糊,科研力量分散,研究人员空有才干,难以发挥。于是,刘先生纵观世界地球科学发展趋势,提出地球物理要与地质、地球化学等学科相结合,以解决国家战略需求为己任,把研究所的学科建设与研究任务相结合作为改革的切入点,于1989 年11 月召开研究所学术委员会,提出他的战略构想,建立了成像中心、高温高压岩石物性中心、地磁台链中心以及资料信息中心等四大研究中心,确定了沉积盆地综合研究、油储地球物理、岩石圈层研究以及地球磁场与空间电磁环境等四大应用开发课题。先生亲自领导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项目“陆相薄互层油储地球物理学理论与方法研究”的申请与实施,创建了地球物理研究所第一个“中国科学院高温高压地球动力学开放实验室”,并担任第一届实验室主任;提出了“浅层地球物理工程”设想,建立起一个崭新的前期工程咨询产业,延伸到金属矿产、石油、煤炭、建工、交通、水电等行业。经过三年多的努力,研究所凝聚了一批科研精英,科研活动重现勃勃生机,大型科研项目源源不断,发展态势一片大好。中国科学院时任院长周光召称誉先生“一个人救活了一个所”。
卸任所长职务后,先生依然心系地球科学的发展,疾呼“必须重振中国地球物理学的重要地位”。先生提出,必须坚持地球物理为国家服务的理念。我国经济发展的很多基础工作都需要地球物理学的支撑,如三峡工程、西气东输、南水北调、西部大开发、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等,都离不开地球物理学。先生对我国固体矿产提出了“应用地质与地球物理方法攻深探盲,寻找大矿富矿”的方针,并亲自指导胶东等地金属矿床的勘探工作,取得不菲的成绩。后来他又提出军事地球物理的概念,指出地球物理学可以给视距外航母和水下潜艇定位,发射导弹要掌握空间重力异常情况,潜艇航行需要了解海底地形等。在这些涉及国家安全的问题上,需要未雨绸缪,迅速建立军事地球物理学,进一步拓展地球物理学的研究和应用领域,为国防建设服务。
1998年,国务院作出建设国家创新体系的重大决策,决定由中国科学院开展知识创新工程试点。先生审时度势,认为地球物理要有大发展,必须要强化与地质、地球化学的深度融合。于是,他全力支持中国科学院地球物理研究所和中国科学院地质研究所的整合。两所整合工作于1999 年完成,刘先生及其他老一辈科学家一起,为整合后的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提出了更高的战略定位,“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国家战略需求和国民经济主战场,以固体地球科学为主攻方向,建设新型国际化研究中心”。整合后,研究所的地球物理与地质、地球化学的结合更加密切,创新能力和解决国家重大需求的能力大大加强,承担了多个国家科技重大专项,国家重大科研装备研制项目,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研究计划项目、重大项目、重点项目及中国科学院战略性先导专项项目等国家级重要项目,在固体地球科学领域做出了一系列创新性成果。
2
1996年,先生在组织中国科学院重大攻关项目过程中,高瞻远瞩地提出,中国石油工业二次创业的出路在于突破海相碳酸盐岩。我正是从这时候起开始跟随先生学习油气地质ABC 的。当时我曾代表先生向专家领导们汇报“油气二次创业”的学术思想和攻关路线。记得会后多位专家建议我向先生反映,说中国的海相油气前景黯淡。事后想来,这正说明,并非每一个科学家都能成为战略科学家的,真正的科学创新在一开始总是只赢得少数人的共鸣。先生听了这些不同意见后,没有丝毫动摇,依然坚持自己的主张。这是因为,先生提出的这一振聋发聩的重大科学论断绝非突发奇想,也绝非空中楼阁。
根据1994年全国油气资源评价资料,我国陆上和沿海大陆架沉积盆地总面积为550万平方千米,石油总资源量940亿吨。但我国石油资源的勘探程度很低,探明储量只占22%。而且,勘探领域主要是陆相地层。先生说,从解放初克拉玛依油田发现以来的40 多年间,我们“吃”的都是新生代和中生代的陆相石油,忽略了对海相地层的深入研究。先生从我国油气勘探历程出发,客观地指出,“陆相生油”为我国石油天然气的发展奠定了基础,是我国油气的第一次创业,但“陆相生油”理论也造成了中国油气勘探上的思想禁锢和认识误区。他说,在陆相油田力不从心的今天,我们是不是应该在前新生代海相地层中寻找油气呢?如果成功,这将是我国油气工业的第二次创业!
先生曾给我们讲过,他在“七五”期间主持东海油气调查时,在温州外面的海里打了一口井,叫灵峰1 井。这口井打到了2800米深度时,在花岗片麻岩里获得1 桶原油!花岗片麻岩里能出油?进一步的同位素测定表明,花岗片麻岩的年龄为17.6亿年,属元古代。那个时代地球具有生成油气的生物环境吗?这个事实告诉我们油气勘探的未知领域还很多,一定要解放思想。
先生还给我们讲了另外一件事。早在“六五”期间,先生就曾带队研究过上、中、下扬子地区的海相碳酸盐岩。当时的想法是认为浅海生油的环境会比陆相环境好,海相地层肯定有油。当然,也有一些地球化学家拿出有机质含量分析数据说,碳酸盐岩的生油量都很低。刘先生说,有一次他到麻江看了古油藏。麻江在贵阳东面,古生代时是个有10多亿吨储量的大油藏,但在中生代地壳抬升过程中受到剥蚀、破坏,所有油气都挥发了。先生对我们说:“虽然这种破坏很遗憾,但细想想,我们中国有960 万平方千米的陆地和300多万平方千米的海域,是不是所有的古生代油气藏都破坏了?”刘先生深信还有残留下来的,据此先生提出了“海相残留盆地理论”。先生的这一创新理论明确指出,前新生代海相残留盆地将是我们中国油气勘探的新领域,也是我们创新攻关的重点方向。多年来,先生执着地带领我们寻找前新生代海相残留盆地,坚信只要保存条件好,古生代海相残留盆地就会比新生代陆相碎屑岩盆地更有利于油气的生成和储集。
1997年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973”计划)开始启动,先生立即组织我们代表中国科学院申请研究前新生代海相残留盆地的油气赋存规律。在先生的指导下,我们提出中国的地质条件具“叠合盆地”特征,顶层是新生代陆相盆地,中间是既有海相也有陆相的中生代盆地,下层主要是古生代海相盆地。残留的前新生代海相盆地有自己的油气生成和富集规律,一定要认识其原型盆地、改造过程和保存条件,要创新叠合盆地深层油气勘探理论与技术。先生指出,深层的残留海相地层和浅层的陆相地层很不一样,深层的残留盆地都经过了程度不同的构造改造甚至破坏,首要问题是要认识区域构造演化历史,进而揭示残留海相地层油气赋存状态;再有,经过构造改造或破坏的海相地层已成为形状复杂的地质体,地震探测的水平层状介质这一前提条件很难满足,加上埋深大,地震勘探有效信号识别难度大,这就要求我们必须进行理论与技术创新,从反射地震勘探数据采集、资料处理到地质解释,都必须针对复杂地质体采取相应的新思维与新技术,从根本上解决中国复杂盆地油气勘探的地震成像问题。经过论证,我们的“中国典型叠合盆地油气形成富集与分布预测”项目申请于1999年获得了科技部批准。先生亲任项目专家组组长,对项目的实施进行指导。
在两年多的项目实施过程中,我们对深层前新生代海相残留盆地的油气分布有了更加深入的认识,国内也已经在古生代海相地层中打到一批高产井。先生及时进行总结,高屋建瓴地指出,前新生代海相残留盆地已经不再是一个提法或假说,而是21世纪中国油气勘探的新领域、新方向,更是我国油气工业二次创业的重要突破点。于是,先生挥笔疾书,通过中国科协向中央建言《关于中国油气资源二次创业》。这份建议于2001年8月17日递交,仅仅过了10天,8月27日时任国务院副总理温家宝就做了批示:“要重视油气资源战略勘查工作,争取在前新生代海相碳酸盐岩地层中有新的突破。”9月,三大石油公司立即行动起来,积极部署对前新生代海相残留盆地的油气勘探工作。一时间,先生办公室的来访者络绎不绝,报社、电视台纷纷采访先生,进行报道,各石油公司的领导、专家则来拜访先生,请求对前新生代海相残留盆地的油气勘探进行具体指导。在先生高瞻远瞩的战略思想指导下,我国在海相油气勘探与开发中取得了重大突破,相继在渤海湾盆地、四川盆地和塔里木盆地发现了一系列大型油气田。特别是普光特大型超深海相整装气田的发现,为先生的油气工业“二次创业”理论提供了勘探与开发实践;紧随普光气田的重大发现,三大石油公司在中国的海相地层油气勘探开发中取得了一系列重大突破,我国油气工业二次创业出现了捷报频传的繁荣局面。与此同时,先生马不停蹄,针对我国油气勘探开发技术装备受制于人的被动局面,十几年前先生就前瞻性地提出要自主研发油气勘探开发的高端装备。在先生的指导下,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借国家实施“千人计划”的良机,从国外引进高端装备研发团队,组织国内相关领域科研技术人员,对海底地震仪、MEMS 数字检波器、万道地震探测装备等关键核心技术进行攻关;当我们今天面临贸易保护主义抬头,关键核心技术更加受制于人的国际大环境时,我更深切地体会到先生战略科学家的长远目光、宽阔胸怀和超人胆识,更深切地体会到一位战略科学家对国家发展的重要。
我们的国家需要像刘光鼎先生这样的战略科学家!
我们永远怀念刘光鼎先生!
END
本文摘编自《刘光鼎先生追思集》(朱日祥等主编. 北京:科学出版社,2019.8)一书,原文标题“追思战略科学家刘光鼎先生”。
文章来源:赛杰奥
Copyright © 古地磁与年代学实验室 京ICP备05029136号 地址: 北京市北土城西路19号古地磁实验室 邮编:100029 电话:010-8299836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