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地磁与年代学实验室
实验室动态
当前位置:首页 > > 实验室动态

朱日祥院士为紫金矿业第七次科技大会作报告

文章来源:  |  发布时间:2023-09-11  |  【打印】 【关闭

  

来源:中国黄金网  发布日期:2023-8-23

  8月11日,紫金矿业第七次科技大会在福建上杭举行。紫金矿业三年一次的科技大会,已经发展成为行业盛会,国内矿业行业最有影响的人物、机构,在革命老区共同为如何保障战略性矿产资源安全、提升资源利用率、加速新能源新材料产业发展等碰撞火花、献计献策。科技大会召开期间,中国科学院院士朱日祥、中国科学院院士成会明、中国工程院院士邱冠周、中国科学院院士邓军、中国工程院院士柴立元分别就克拉通破坏与巨量金成矿的关系、新材料研究与碳中和的密切关系、“一带一路”矿产资源开发的战略意义,以及应用创新方法开辟新的找矿路径与寻求砷加工冶炼新技术和新方法的意义,发表了真知灼见。

  中国科学院院士朱日祥
  克拉通破坏与巨量金成矿研究需多学科交叉合作


  8月11日,在紫金矿业第七次科技大会上,中国科学院院士朱日祥带来了一场题为《克拉通破坏与巨量金成矿》的学术演讲,引发了与会者广泛关注。

  朱日祥结合多年的实地调查和研究经验,针对克拉通破坏与巨量金成矿的关系进行了深入剖析。他首先介绍了克拉通的概念,指出克拉通是地壳中相对稳定的区域,但也存在着一定的破坏作用。

  他强调,克拉通的破坏作用可能为巨量金成矿提供了重要的地质背景。通过对辽东等多个地质实例的分析,他展示了克拉通破坏与巨量金成矿之间的内在联系。这一观点引发了与会者的浓厚兴趣。

  朱日祥指出,华北地区的金矿是典型的克拉通破坏区,早白垩世是主成矿期。在早白垩世,古西太平洋板块俯冲、回转与后撤,在地幔过渡带的滞留,改变了所在区域地幔过渡带和上覆地幔的物性与流动状态,出现非稳态流动,导致华北地区克拉通经历了来自深部熔流体的交代改造,形成强烈富集的岩石圈地幔,这种地幔熔融产生的熔流体与地壳相互作用造成金元素短期巨量聚集成矿。

  他认为,要深入研究克拉通破坏与巨量金成矿的机制,需要多个学科的知识相互交叉,地质学、地球化学、地球物理学等各个学科的专家需要紧密合作,共同挖掘这一领域的深层次问题。

  中国科学院院士成会明
  要将新材料研究与碳中和紧密结合


  8月11日,在紫金矿业第七次科技大会上,中国科学院院士成会明作了题为《碳中和与新材料》的演讲。

  演讲中,成会明从为什么要实现碳中和、什么是碳中和、如何实现碳中和、碳中和与新材料、碳中和产业与愿景等五个部分展开介绍,将新材料研究与当下全球关注的碳中和问题紧密结合。

  成会明首先介绍了碳中和的紧迫性和重要性。他指出,随着全球气候变化日益严重,碳排放问题已成为亟待解决的全球性难题。在这一背景下,碳中和成为各国努力的方向和目标。他强调,新材料科技在实现碳中和目标方面具有巨大潜力,可以为减少碳排放提供创新的解决方案。

  他详细介绍了一系列与环保、能源存储、可再生能源等领域相关的新材料研究案例。这些新材料的应用,不仅可以减少能源的消耗,降低环境污染,还有助于实现碳中和目标。

  成会明强调,科学家们应当将新材料研究与环保、碳减排等问题结合起来,以科技创新为支撑,推动可持续发展。碳中和对中国有着重要的战略意义,能够帮助中国领先第三次能源革命,保障国家能源安全,还有利于建设绿水青山的美好家园。积极探索新材料在碳中和与环保领域的应用,推动碳中和相关技术、产业发展,实现能源生产低碳化、能源使用电器化、能源网络智能化、工业过程氢能化、二氧化碳资源化、资源利用循环化。

  成会明指出,新材料的研究需要多学科的融合,需要不同领域的专家共同协作。身为科技工作者要积极参与国际合作,推动新材料领域的创新发展。只有通过合作与创新,才能更好地应对全球性的挑战,实现碳中和与可持续发展的目标。

  成会明院士的主题演讲不仅增强了与会者对新材料科技与碳中和目标的认识,也为科技创新和可持续发展提供了新的思路。

  中国工程院院士邱冠周
  “一带一路”矿产资源开发应注重可持续性

  8月11日,在紫金矿业第七次科技大会上,中国工程院院士邱冠周作了题为《“一带一路”矿产资源开发的战略研究》的演讲,深入探讨了全球范围内的矿产资源开发合作与可持续发展问题,以及“一带一路”国家间矿产资源开发的机遇和挑战。

  他指出,矿产资源是国家发展的重要支撑,对于推动产业升级、促进区域发展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一带一路”倡议为国家间合作提供了良机,也为全球矿产资源的开发合作提供了新的契机。“一带一路”涵盖国家和地区蕴藏大量的能源,能有效缓解我国的能源短缺现状。

  他强调,“一带一路”国家之间在矿产资源方面的合作,不仅可以实现资源共享,还能够促进技术创新和经济协同发展。他还列举了一些“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在能源、矿产、环境保护等领域的合作案例。

  邱冠周认为,在矿产资源开发过程中必须充分考虑环境保护和社会责任,避免矿产资源的浪费和环境破坏。

  他提出,“一带一路”国家应当在资源开发合作中注重可持续性,推动资源利用的高效、环保和可持续发展。

  中国科学院院士邓军
  跳出传统思维,应用创新方法开辟找矿新路径

  8月11日,在紫金矿业第七次科技大会上,中国科学院院士邓军作了题为《中国金矿床:构造格架与时空分布》的学术讲座,围绕找矿突破战略行动、全球金矿成因类型与成因背景、中国金矿构造格架与时空分布等方面进行了深度阐释。

  邓军强调了找矿突破战略的重要性。他指出,随着资源开采的深入,传统矿床的开发越发困难,需要在更复杂的地质环境中开展找矿工作。所以,他呼吁地矿专家、学者及从业者要跳出传统思维,应用创新方法开辟新的找矿路径。

  邓军详细解释了造山型、岩浆热液型、表生型等不同类型的金矿床成因机制,并指出,对金矿床成因的深入了解是找矿工作的基础。

  在介绍中国金矿构造格架与时空分布时,邓军强调,金矿床的分布与构造有着密切的关系,不同类型的构造对金矿床的形成和分布产生了重要影响。他以多个金矿床案例生动展示了构造格架与金矿分布的关系,为与会人士深入理解中国金矿资源提供了独到思路。

  邓军还深入解析了胶东金矿的成矿机理与勘查实践。胶东金矿是我国重要的金矿产区之一,但其成矿机制一直备受关注和争议。邓军在讲座中分享了其团队多年的研究成果,从构造背景到成矿流体,从矿石学特征到同位素年代学等多个角度,系统阐述了胶东金矿的成矿机理。同时,他也总结了勘查实践中的经验,为未来类似矿产的勘查工作提供了宝贵参考。

  中国工程院院士柴立元
  寻求砷加工冶炼新技术和新方法势在必行

  8月11日,在紫金矿业第七次科技大会上,中国工程院院士柴立元作了题为《砷加工冶炼制备的新型技术方法》的学术演讲,详细介绍了砷在冶金工业中的应用现状及未来发展趋势,引发与会者广泛关注。

  柴立元指出,砷加工冶炼领域的创新研究不仅关乎产业的可持续发展,还将对环境保护和人类健康产生深远影响。

  柴立元表示,传统的砷加工冶炼方法在资源利用率、能源消耗等方面都存在局限性,所以,寻求新技术和新方法势在必行。

  同时,他强调,材料科学在解决这些挑战中将起到关键作用。其团队通过纳米材料、催化剂设计、高效分离等技术手段,开发出一系列高效、环保的砷冶炼新方法。这些方法不仅能够有效降低能源消耗和废物排放,还能提高砷的提取率和纯度,从而推动整个砷冶炼产业的升级。

  柴立元透露,其团队正与包括紫金矿业研究院在内的国内外多家研究机构和企业展开合作,共同探索更多创新解决方案。他认为,跨界合作和国际交流将有助于加速科研成果转化和应用,为砷冶炼领域带来更广阔的发展空间。

  柴立元表示,虽然在新技术和新方法的推广过程中会面临一些技术、经济和政策等方面的挑战,但他对行业前景保持乐观态度。

  柴立元鼓励年轻科研人员勇于创新,推动砷冶炼领域在可持续发展的道路上迈出坚实的步伐。

Copyright © 古地磁与年代学实验室 京ICP备05029136号
地址: 北京市北土城西路19号古地磁实验室 邮编:100029 电话:010-82998366